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复申杜元凯 西晋 · 段畅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八
案《春秋》,僖公九年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会诸侯,故曰子。
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传发宋公,而因释王,在丧未葬,称「在丧」,葬讫卒哭,已除衰麻,故不复名「在丧」,此诸侯除服之证也。
案《礼记》,诸侯元子既葬,见于天子,曰「类见」:将嗣父位,除丧见王,以受瑞命,由嗣而见,故曰「类见」。
于是天子礼之太庙,赐以命服,此诸侯不以麻终三年之证也。
《杂记》,麻者不绅,执玉不麻,麻不加于彩。
诸侯既卒哭即位,则有聘享朝会之礼,既执玉服彩,不宜复以服麻,故云衰麻服缟素;
缟素之制,可以杂于吉也。
此除衰麻谅暗之文也。
《丧大记》云:「君既葬,王政入于国,既卒哭而服王事。
大夫士既葬,公政入于家,既卒哭,弁绖带,金革之事无避也」。
然则大夫士皆以衰麻终三年,故虽卒哭,称弁绖带,以服金革之事。
诸侯以上,卒哭除衰麻谅暗,故特不言弁绖,此诸侯衰麻除之证也。
又《春秋》鲁隐公元年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赗。
《左传》曰:「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
既卒哭除服谅暗,此为免丧之后来吊,故曰吊生不及哀:此诸侯卒哭除衰之证也。
文公元年天王使毛伯来赐公命。
《公羊传》曰:「命者何?
加我服也」。
贾逵以为诸侯逾年即位,天子赐以命圭,合瑞为信也。
然则皆得行吉礼。
文公元年公孙敖如齐。
《左传》曰:「穆伯如齐,始聘焉,礼也」。
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践修旧好,要结外援,好事邻国,以卫社稷也。
僖公之丧未三年,嫌于不可以接吉事,故《传》发明大义,以正诸侯之礼也。
春秋》襄公十五年冬十一月晋侯周卒;
十六年正月,葬晋悼公
三月公会晋侯于溴梁。
《左传》曰:「葬晋悼公平公
即位,改服修官,烝于曲沃,与诸侯宴于温,传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
诸侯五月而葬,今晋悼三月便葬,遂合诸侯燕会,使大夫歌舞,皆非丧礼也。
羊舌𦠜、祁奚、韩襄,皆晋之贤大夫也,平公尚幼,宰传相之,命诸贤付幼君,而若此者,盖继好讲信,谋事补阙之大者,故传其行事也。
晋子墨衰绖征秦,遂墨衰以葬,书春秋时卒哭之后,御军甚多,无衰墨文明其服也。
弁绖金革,礼所权许,皆为救危亡者也。
哀公五年秋九月,齐杵臼卒,六年《公羊传》曰,除:「公之丧,诸大夫皆在朝」,又「理会于陈乞之家」,明其皆免丧,无复所制也(《通典》八十。)
搜神记序 东晋 · 干宝
 出处:全晋文
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亦安敢谓无失实者哉!
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
吕望事周,子长存其两说。
若此比类,往往有焉。
从此观之,闻见之难一,由来尚矣。
夫书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策,犹尚若兹,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之表,缀片言于残阙,访行事于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涂,然后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
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
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
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也。
群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
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晋书·干宝传》)
隐公里克李斯郑小同王允之1100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五、《唐宋名贤确论》卷二、《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一九九 创作地点:海南省海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儋州市
公子翚请杀桓公以求太宰
隐公曰:「为其少故也。
吾将授之矣。
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翚惧,反谮公于桓公而杀之。
苏子曰:盗以兵拟人,人必杀之。
夫岂独其所拟,涂之人皆捕击之矣。
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
隐公之智,曾不若涂之人,哀哉。
隐公惠公继室之子也。
其为非嫡,与桓均耳,而长于桓。
隐公追先君之志,而国焉,可不谓仁乎?
惜乎其不敏于智也。
使隐公诛翚而让桓,虽夷、齐何以尚兹。
骊姬欲杀申生而难里克,则施优来之。
二世欲杀扶苏而难李斯,则赵高来之。
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受祸亦不少异。
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诛,李斯不免于二世之戮,皆无足哀者。
吾独表而出之,以为世戒。
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
然君子之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
李斯赵高之谋,非其本意,独畏蒙氏之夺其位,故勉而听
使闻高之言,即召百官、陈六师而斩之,其德于扶苏,岂有既乎。
何蒙氏之足忧。
释此不为,而具五刑于市,非下愚而何?
呜呼,乱臣贼子,犹蝮蛇也。
其所螫草木,犹足以杀人,况其所噬啮者欤。
郑小同高贵乡公侍中,尝诣司马师
有密疏未屏也,如厕还,问小同:「见吾疏乎」?
曰:「不见」。
曰:「宁我负卿,无卿负我」。
遂酖之。
王允之王敦夜饮,辞醉先寝。
钱凤谋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
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
哀哉小同,殆哉岌岌乎允之也。
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有以也夫。
吾读史得鲁隐公、晋里克、秦李斯、郑小同、王允之五人,感其所遇祸福如此,故特书其事。
后之君子,可以览观焉。
春秋讲义 其一 发题 宋 · 张九成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九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又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孔子曰:『其义则窃取之矣』」。
呜呼!
孟子数言,何其尽《春秋》之旨也。
昔余尝怪平王之诗不列于天子之《大雅》,而下同于诸侯之变风,久而得之,乃知平王之时,无复有王道矣。
平王之时,何以独无王道哉?
盖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王道也。
隐公即位,不禀命于天子,与邾仪父盟于蔑,不授之司盟而天子不问,是无君臣之道也。
伯克段于鄢,天子又不问,是无兄弟之道也。
天王之尊,而赗惠公之妾,是无夫妇之道也。
平王以前未至此极,夫子伤之,此《春秋》所以始于隐公也。
或削去即位,或书其同盟,或削去公子吕而书郑伯,或书天王而名宰咺,是皆以王道正之也。
呜呼!
天下不可一日无王道也久矣,天下一日而无王道,是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吾夫子悯人欲之四起,悼天理之将灭,所以因鲁史而作《春秋》,盖将以续三王之道而扶天理于将亡也。
夫子自卫反鲁,既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又删《诗》,又定《书》,又系《周易》。
如此足以明王道矣,而区区又作《春秋》者,何哉?
盖《诗》、《书》、《礼》、《乐》,皆先世之遗言,而夫子之言曾未见之行事也。
夫子之心,未见之行事,是王道终莫之见也。
圣人以谓王道在我,而时不遇汤、武,位不登三事,无复见之行事,于是寓鲁史于笔削,以见王道之设施焉。
夫旧史自得之鲁国,而《春秋》乃传诸门人弟子,意以传天下来世,初不以示人也。
彼鲁史者,特一实录尔,安知所谓王道哉!
予夺抑扬,夫子以王道注之笔削。
其笔也,见圣心之所在;
其削也,见圣心之所归。
学者傥于笔削之间,上溯圣人之心,乃知夫子虽千古而常在也。
且以隐公元年论之,书「元年春正月公即位」,此鲁史也,此付之鲁国者也。
笔「王」字于「」下,而削去「公即位」三字者,此夫子《春秋》也,此付之门弟子,传天下与来世也。
诚如鲁史,有何义哉?
惟圣心寓于笔削,此所以其义无穷也。
请试言之。
夫笔「王」字于「」下,乃知王之所为,天之所为也;
削去「公即位」三字,乃知隐公之即位,不禀命于天子也。
自此类以推之,则知桓不书王,赗葬成风,王不书天,吴、楚之君卒不书葬者,皆圣心削之,以见王道也。
邲之败,鲁旧史书先谷也,而《春秋》乃书荀林父
卫侯衎出奔,鲁旧史书孙林父宁殖也,而《春秋》乃独书卫侯出奔齐耳。
皆圣心笔之以见王道也。
因笔削以求圣心王道,岂不昭昭乎!
傥于此而求之,则二百四十二年之笔削,森然布列,一一皆圣心之发见也。
圣心之所予者,王道之所予也;
圣心之所夺者,王道之所去也。
学者傥未遽得圣人之心,莫若先明《大学》之道。
夫《大学》之道,何道也?
王道也。
王道何在?
在致知格物也。
格物者,穷理之谓也。
天下之理,无一之不穷,则几微之生,无不极其所至矣。
故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傥知格物之学,则可以知圣人之心;
知圣人之心,则知圣人之笔削;
知圣人之笔削,则虽生乎千百载之下,一读《春秋》,乃如历邹、鲁之国,登洙泗之堂,亲见吾夫子之威仪,亲闻吾夫子之謦欬,亲传吾夫子之心法。
既得其心,则饮食寝处,洒扫应对,无非吾夫子之运用。
穷而独善也,隐微之间有廊庙之气,幽暗之际有日星之明;
达而兼善也,则乾旋坤转,雷厉风飞,百物恺康,万邦温晏,旂常鼎鼐有不足以形容,钟鼓管弦有不足以倾写,而高车驷马、衮冕桓圭有不足以荣耀也。
孰谓《春秋》之中乃有是理乎!
如其不然,虽居充栋宇,出汗牛马,驰辩如波涛,摛藻如春华,谓之博物洽闻,锦心绣口,则可谓之穷《春秋》者,是欺天也。
以余之不肖,何足以知圣心之万一,顾闻于师者如此,辄为诸君言之。
万正淳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四八、《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一
《通书》谨独章:「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
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
以《太极图》配之,五常配五行,则道德配阴阳,德阴而道阳也。
亦有此理。
今士大夫家丧服有稍从礼制者,止留意于男子之服。
若妇人之服,止是因仍时服。
按《礼记》《檀弓》「妇人不葛带」章注云:「妇人重要而质不变所重」。
然则妇人丧服衣裳相连,如深衣形制,而用麻为带约之。
至期除去,只散其要也。
又云:「卒哭直变绖而已。
绖,首绖也」。
按《丧服小记》正义云:「妇人有三髽,一是斩衰髽,二是齐衰布髽」。
今云变首绖,是变麻为也。
不知妇人之首绖是髽之外别有首绖,如男子之首绖,或髽之用麻用布者即是否?
若髽之用麻用布者即是绖,则麻可变而为,若布变为,则反重矣。
乞详以见教。
麻髽布髽恐是以此二物括发而为髻,其绖则自加于髽上,非一物也。
当暑目昏,不暇检阅,可更详之。
古者一世自为一庙,后世同堂异室,是一室之中夫妇相配也。
若祫祭之位,则太祖与妣皆东向;
昭之位次,则高祖西而妣东,祖西而妣东,皆南向;
穆之位次,则曾祖西而妣东,祢西而妣东,皆北向,亦是夫妇相配。
今按丧有祔祭,必以昭穆。
盖卒哭而祔,既行礼毕,复迎所祔神主于几筵,以终丧制。
至祔庙时,却有当迁之祖,而所祔神主自为一世。
但父在母亡,未可祧迁,恐须别为一处以祭其母也。
又按《丧小记》云:「妇祔于祖姑
祖姑有三人,则祔于亲者」,恐亦是卒哭之祔。
若亲者是妾祖姑,妇却是适妇,妾祖姑祭于孙止,妇乃传重入庙者,岂可以混于彼乎?
凡丧,父在父为主。
母或先亡,父自祔之祖母之室,岁时祭之东厢。
父死,乃随之以入庙耳。
嫡妇祔于妾祖姑,诚似未安。
然未有考,则不得已且从「祔于亲者」之文,盖舍此杜撰不得也。
《丧小记》「妾祔于妾祖姑」正义云:「妾母不世祭于孙,否则妾无庙」。
《春秋》考仲子之宫,胡氏:「孟子入惠公之庙,仲子无祭享之所」。
审如是,则天子之元后、诸侯之元妃,虽曰无子,必当配食于庙,而其他或继室,或媵妾,虽曰有子而即天子诸侯之位者,皆当为坛于庙而别祭之。
至大祫则祔于正嫡而祭。
所谓「诸侯不再娶,于礼无二嫡」之说,可通于天子也。
不审如何?
妾母不世祭,则永无妾祖姑矣。
窦文卿亦尝问此,无以答之。
今恐疏义之说或未可从也。
为坛之说,恐亦未安。
祔嫡而祫妾并坐,尤为未便。
恐于礼或容有别庙,但未有考耳。
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是同处而各有室庐否?
古人宫室之制,前有门,中有堂,后有寝,凡为屋三重,而通以墙围之,谓之宫。
以理言之,父子固当同处。
然所居之左右前后或是他人之居,不可展拓,不知又如何得同处?
此等事古今异宜,不可得而考也。
「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卫人杀州吁于濮」,「卫人立晋」,三称卫人,是非不相掩也,直书而义自见矣。
滕侯隐公时书「卒」,书「来朝」,至桓公二年以后终春秋之世,止称「滕子」,胡氏以为因其朝威降而称「子」。
果如是说,则桓公之世贬之足矣,自是称子而不侯,无乃非「恶恶止其身」之义乎?
沙随程丈此说甚精,曾见之否?
「胥命于蒲」,三传、荀卿及胡氏皆有取齐、卫二侯之说,而或者以谓二侯不由王命相推戴,命为方伯,故《春秋》变文以讥之也。
愚谓若如或者之说,则于文义为顺,恐合经意。
彼春秋诸侯私相要誓,诚为可罪,然其私相会聚,交政中国,虽曰不盟,亦未见其有可取也。
彼所谓「相命而信谕,谨言而退」,凡交际之间有投合者,大率皆然,又何足以为异而必变文深许之乎?
况齐僖、卫宣行事载于《春秋》诚举一端,如纪会桃丘等事,莫非倾险之习,则其相命之际,不知果何所命乎?
不要其相命之公私而概以相命为可取,愚未敢深信。
《史记》书「齐、卫会于徐州以相王」,似或者胥命之说。
「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恐当从《左氏》闵公二年之传。
胡氏谓齐人归者,以其丧归于鲁也。
书曰「以归」,何以决知其以丧归于鲁乎?
七月齐人以丧归鲁,而十有二月其丧方至,岂若是其迟迟乎?
凡书「以归」,皆为以之而归其国,如戎伐凡伯之类。
滕侯桓公以后称「子」,杞侯自庄公以后称「伯」,又僖二十三年卒而书「子」,二十七年朝而书「子」,后又称「伯」,窃意当时小国朝会于大国,从其爵之大小以纳其贡之多少,故子产争承于平丘之会,以谓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
吴、黄池之会,人将以公见晋侯子服何以谓「敝邑之职贡于吴,有丰于晋,今将以寡君见晋君,敝邑将改职贡。
若为子男,则将半邾,以属于吴,而如邾以事晋」。
由此观之,则当时公侯之国以其职贡之不共而自贬其爵者多矣。
沙随说正如此。
侵曹伐卫,再称晋侯先生侧边批云:「此正是晋文谲处。」),恐非贬辞。
盖围宋之役,二国虽不与,而其从楚则一也。
晋文不先加兵于陈、蔡、郑、许,而先侵曹伐卫,或是当时事势有未可者。
岂有楚人暴横,诸侯皆南向从楚,而得一诸侯用兵以张中国之威,《春秋》遂遽贬之乎先生侧批云:「康节论五霸功罪之意得之。」)
今以楚人救卫为善楚贬晋,而成凡书「救」者,未有不善之例,则文公九年「楚人伐郑,公子遂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救郑」为罪赵盾,何也?
既罪赵盾,何以又书「救」乎?
学《春秋》者固不可执定例以害大义也。
至于下书「执曹伯畀宋人」,「卫出奔,复归与元咺」等事,则晋侯无所逃责矣。
有难言者。
楚子虔诱蔡般杀之于申,利其国而诱杀之也,故名。
胡氏谓蔡般弑君,与诸侯通会十有三年矣。
楚子若以大义唱天下,奉词致讨其弑父弑君之罪,谋于蔡众,置君而去,虽古之征暴乱者不越此矣。
愚谓诸侯与通会盟者,楚子为之会主也。
以弑君之贼会弑君之贼,同恶相求,非惟不能讨其罪,亦不敢讨其罪矣。
今欲图其国而杀之,恶人之常态也,是乌可于十有一年之后责楚子以唱大义以讨
楚子未暇治也,而又责其讨,典刑紊矣。
甚善。
「舜、孔子,先天者也。
先天而天弗违,志壹之动气也。
伏羲氏,后天者也。
后天而奉天时,气壹之动志也」。
此数语恐未安。
伏羲是阐三才之理,舜、孔子是感和气之应,其引先天、后天之说,固为失之。
孟子志气之论,尤失其旨。
其后又言「圣人之心,感物而动」,辞意亦差,皆以作用观圣人之失也。
胡氏此章似无病,更宜详味。
但不知文成致麟果然否耳。
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虽是常行之道,然其德之至则极乎高明
高明犹言上达也,中庸犹言下学也。
极高明而道中庸,若如来喻,即是上达而下学,成何道理?
此处且当虚心熟玩本文之意,参以《章句》之说,便见日用工夫的确处,不须容易立说也。
有气禀之恶,有陷溺之恶,然皆当复之以为善。
明道所谓「有流而未远已渐浊,有出而甚远方始浊」,却是说陷溺之恶。
陷溺之恶,比比皆是;
气禀之恶,则如子越椒之类,不常有也。
气禀之性犹物之有万殊,天命之性则一也。
气禀物欲之陷溺,此不必论其常有不常有,但当致其澄治之功耳。
吕氏说率性之谓道一段,如礼谓差等节文与夫丧服异等、仪章异制,大意与修道之谓教相似。
吕氏意却在无所憾、莫敢争处见得率性是道也。
侯氏引告子「生之谓性」以解率性,却只是说得气质之性。
而所谓率性者,不专主乎气质也,如曰物之自有也。
草木之不齐,飞走之异禀,然而动者动,植者植,天机自完,岂非性乎?
马之性健而健,牛之性顺而顺,犬吠盗,鸡司晨,不待教而知之,岂非率性乎?
言草木、飞走、马牛、犬鸡之性而不及人之性,仁、义、礼、智之为性,则疏略之甚,无待于此。
侯氏说固疏略,然却是宗程先生说。
但得其言而不得其意,故信口言之而为此疏脱耳。
一阴一阳之谓道,言天道之流行者也。
性之谓道,言人物之所以得乎天道者也。
一阴一阳之说是。
杨氏言仁义不足以尽道,恐未安。
《易》只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仁义不足以尽道,游、杨之意大率多如此。
盖为老、庄之说陷溺得深,故虽亲闻二先生之言,而不能虚心反覆,著意称停,以要其归宿之当否。
所以阳离阴合,到急衮处则便只是以此为主也。
此为学者深切之戒。
然欲论此,更须精加考究,不可只恃「曰仁与义」之言而断以为必然也。
近得龟山《列子》说一编,读了令人皇恐,不知何故直到如此背驰也?
侯氏曰:「君子终日乾乾,至无咎者,戒谨所不闻也。
君子终日对越上帝,尚何戒谨恐惧之有?
以圣人之诚,则无待乎此也」。
恐未安。
乾乾夕惕为戒谨恐惧,其说虽可旁通,然乾乾夕惕,《乾》九三之事也。
九三居下之上,君德已著,圣人之心自是如此。
《中庸》言戒谨不睹,恐惧不闻,乃学者之事。
比而同之,则少差矣。
且其说既已如此,又曰「君子对越上帝,尚何戒谨恐惧?
以圣人之诚,则无待乎此」,其说自相背驰,殆不可晓。
侯氏说固多疏阔,然以乾乾夕惕为圣人之事,戒谨恐惧为学者之事,亦恐未然。
大抵戒惧惕厉之心则一,而成德、初学所至自不同耳。
张子曰:「礼亦有不须变者,如天叙天秩之类。
时中者不谓此」。
五典五礼,生民日用之常,君子之所力行者举不外此。
常者,固此理也。
凡事不出此五者,非五者之外别有个时中也。
张子之言,如三代所因及所损益之类,理虽一而事不同也,未可遽以为不然。
李贻孙李相公844年4月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七 创作地点: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
月日。从侄某官某。
谨斋沐裁诚。著于启事。
跪授仆者。上献于司徒相国叔父閤下。
某伏远墙藩。亟踰年籥。
抱徽音于故器。虽赏逐时迁。
窃馀润于奥云。亦情由类至。
中阿弭节。末路增怀。
沈吟易失之时。怅望难邀之会。
石崇著引。徒愿思归。
殷浩裁书。其如慕义。
伏惟相公丹青元化。冠盖中州
偫生指南。命代先觉。
姬朝之旧族。庄武惭颜。
汉代名门韦平掩耀。
将邻三纪。克佐五君。
动著嘉猷。行留故事。
陶冶于无形之外。优游于不宰之中。
始者主上以代邸承基琅琊缵业。
明发不寐。怀清庙之景灵。
日晏忘飧。念苍生之定命。
爰徵元老。允在宾臣。
五载于兹。六符斯炳。
单于故境。獯鬻遗疆。
屡缘丧荒。亟致携贰。
夙沙自缚其主。冒顿忍射其亲。
遂去北边。欲事南牧。
既赫斯而怒。乃密勿以陈谋。
管氏将来。屡发新柴之井。
留侯每入。便闻借箸之筹。
偫帅受成。中枢独运。
前军露板。方事于羽驰。
清禁寿觞。旋闻于月捷。
仍其贵种。慕我华风。
或辨姓写诚。推诸右校。
或释兵伏义。列在周庐。
潞子离狄而春秋书。徐夷周而大雅咏。
其馀麇惊鸟散。风去雨还。
亘绝幕以销魂。委穷沙而丧胆。
胡琴公主。巳出于襜褴。
毳幕天骄。行遗其湩酪。
向若非薛公料敌先陈三策。充国为学尽通四夷。
则何以雪高庙称臣之羞。全肃宗复京之好。
此庙战之功一也。惟彼参伐。
实兴皇家。天汉美名。
方之尚陋。舂陵王气
比此非多。而物众藏奸。
地宽长孽。敢起在行之众。
因兴逐帅之谋。遂使起义堂边。
台臣夙驾。晋阳宫下。
逆竖宵奔。翻势将冀于连鸡。
勇斗尚同于困兽。讵知长算。
已出奇兵。金仆灵鉟。
靡留于旬朔。箯舆贯木。
已集于都街。此庙战之功二也。
潞寇不惩两竖之凶。徒恃三军之力。
干我王略。据其父封。
袁熙因累叶之资。卫朔拒大君之诏。
人将自弃。鬼得而诛。
蛙觉井宽。蚁言树大。
招延轻险。曾微吴国之钱。
藏匿罪亡。又乏江陵
所谋者河朔遗事。所恃者岩险偷生。
今则赵魏俱攻。燕齐并入。
奉规于帷幕。遵命于指踪。
亚夫拒吴。惊东南而备西北。
韩信击魏。舣临晋而渡夏阳
百道无飞走之虞。一缕见倾危之势。
计其反接。当不踰时。
是则曲逆之六奇。翻成屑屑。
武侯之八阵。更觉区区。
此庙战之功三也。三寇殄灭。
万方率同。将荡海腾区。
夷山拓宇。高待泥金之礼。
雄专瘗玉之辞。烟阁传形。
革车就国。尽人臣之极分。
焕今古之高名。况又奉以嘉声。
谐兹国检。斗文赐糗。
远箴醉饱之徒。晏子朝衣。
横励轻肥之俗。比周息虑。
孤介归仁。绍续勋家。
扶持旧族。罔容私谢。
皆事公言。景风至而庆赏先行。
仲吕协而贤良必遂。岂直杜伯山之令子。
大邑传家。彭泽之孤孙。
西曹受署。重以心游书囿。
思托文林。提枹于绝艺之场。
班扬扫地。鞠旅于无前之敌。
江鲍舆尸。故矫枉则黄冶之赋兴。
游道则知止之篇作。辞穷体物。
律变登高。文星留伏于笔间。
䌽凤翱翔于梦里。此固谈扬绝意。
仿效何阶。若某者。
徒预宗盟。早尘清鉴。
而行藏迁贸。岐路差池。
今将抽实吐诚。推心叙款
缄犹未写。词已失烦。
某爰自弱龄。实标孤操。
寒郊映雪。暑草搜萤。
虽有谢于天姿。或无惭于力学。
庾持奇字。未皆通。
敬礼小文。颇常留意。
太和中。敢扬微抱。
窃献短章。方候明诛。
忽蒙复命。荆州一纸。
河东百金。叨延月旦之评。
长积竹林之恋。竟以事将愿背。
蹇与身期。离索每多。
交攀莫遂。武陵被病。
洛表求医。未及上言。
先蒙受代。肩舆而至。
杜门以居。蓬藋荒凉。
风霜迅厉。今巳稍痊美疢。
休辰。殷钧体羸。
尚能为郡。马卿疾罢。
犹可言文。退无井臼之资。
进乏交朋之助。是以徘徊轩幄。
托附缄封。冀陈蔡之及门。
庶江黄之列会。敢渝孤直。
仰累清光。东浪惊年。
西飙结欷。矢心佩赐。
毕命衔辉。道阻且跻。
书不尽意。金楹假荫。
望同相贺之禽。珠岸回光。
庶及不枯之草。明悬肝胆。
唯所炉锤。干冒尊严。
伏用兢灼。谨启。
白从事上陈许李尚书844年10月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七 创作地点: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
某启。
伏奉公牒。
辟署节度巡官
兼伏奉荣示。
赐及疋帛等。
才异当仁。
事从非望。
拜受失度。
跪捧难胜。
某符彩无奇。
局量有限。
徒以杜林外氏。
学富文华。
谢朗举宗。
皆亲儒墨。
龆年有志。
壮岁无名。
瞻遗构以自惊。
奉成书而未遂。
重以零丁属衅。
息类非蕃。
稚圭之甲科。
则行有违离之苦。
敬通之却扫。
则坐无供养之资。
徘徊盛时。
郁抑衷恳。
敢思聘召。
忽赐降临。
尚书分戚天家。
扬辉王国。
攻文而丹青让巧。
论兵而钩觡惭能。
顷者言自执金。
雄推受脤。
河桥三垒。
当弟子之舆尸。
易水一城。
将军之下世。
功深式遏。
道著绥和。
中间卫朔拒君。
邢洺起乱。
纪侯去国。
汾晋挺灾。
语其巢穴之间。
在我封邻之侧。
而又潜调远辔。
密运良筹。
轻敌残人。
则勇于不敢。
伐谋持重。
则令在必行。
今者赵北变风。
淮南受赐。
戎麾始至。
宾驿初开。
固合大选英髦。
以充僚属。
岂期思虑。
遂及孱微。
贲帛丰盈。
寓圭重复。
慈亲喜问。
孀姊号惊。
姓名遂列于偫英。
簪笏遽光于单绪。
感深肌骨。
戴重邱山。
未伸投刺之诚。
巳定糜躯之誓。
伏以久将栖托。
兼议扶迎。
更涉旬时。
方遂行李。
漆园之蝶。
滥入庄周之梦。
竹林之虱。
永依中散之身。
莲幕含诚。
金台结想。
瞻仰恩顾。
伏挠精魂。
谨奉启陈谢。
谨启。
太尉卫公会昌一品集序847年9月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九 创作地点:广西桂林市
唐叶十五。
谥昭肃
始以太弟
茂对天休。
遂临西宫。
高庙
将以准则九土。
指麾三灵。
乃顾左右曰。
我祖宗并建豪英。
范围古昔。
史卜宵梦。
震嗟不宁。
是用能文。
惟睿掌武
以永大业。
今朕奉承天命。
显登乃辟。
庸不知帝赉朕者。
其谁氏子焉。
左右惕兢威灵。
迷挠章指。
周讷扬吃。
不能仰酬。
既三四日。
乃诏曰。
淮海伯父。
汝来辅子。
霞披雾销。
六合快望。
四月某日入觐。
是月某日登庸。
渊角奇姿。
山庭异表。
为九流之华盖。
作百度之司南
帝由是尽付元机。
允厌神度。
左右者咸不知其梦邪卜邪。
金门朝罢。
玉殿宴馀。
独衔日光。
静与天语。
帝亦幽阐。
徵召诰说命之旨。
定元首股肱之契。
曰我将俾尔以大手笔
居第一功。
麒麟阁中。
霍光且图于勋伐。
元洲苑上。
魏收别议于文章。
光映前修。
允兼具美。
我意属此。
尔无让焉。
公拜稽首曰。
臣某何敢以当之。
在昔太宗有臣曰师古曰文本。
高宗有臣曰峤曰融。
元宗有臣曰说曰瑰。
代宗有臣曰衮。
至于宪祖则有臣祢庙曰忠公。
并禀太白以传精神。
纳非烟而敷藻思。
才可以浅深魏邴。
道可以升降伊皋。
而又富僧孺之新事。
庾持之奇字。
清风濯热。
雪生
淮南王食时之工。
裴子野昧爽之献。
王粲之夙构。
祢衡之加点。
然后可以宏宣王略。
辉润天文。
岂伊乏
可纂旧服。
帝又曰。
舜何人也。
回何人也。
朕思丕承。
汝勉善继
无忝乎尔之先。
公复拜稽首曰。
易曰中心愿也。
诗曰何日忘之。
臣敢不夙夜在公。
以扬宏烈。
会一日。
上明发于法宫之中。
念兆人之众。
顾九州之广。
永怀不待之痛。
式重如存之敬。
公伏奏曰。
惟先后懋守丕基。
允资内助
南顿嘉禾之瑞。
烈山神井之祥。
河洲。
淑肩沙麓。
将显降妫之配。
未宏褒纪之恩。
渝美椒涂。
掩华兰掖。
缘山破㧙。
夙闻齐主之悲。
采石传形。
早降汉皇之恸。
今绕枢有庆。
鸣社承辉。
而懿号未彰
贞魂莫祔。
恐无以懋遵圣绪。
慰孝思。
公于是承命有宣懿祔庙之制。
初。
文宗皇帝思宗社之灵。
祧祖之重。
传于夏启
既不克终。
归于与夷。
又未能立。
乃推帝尧敦叙九族之道。
魏文荣乐诸弟之志。
常曰颍邸。
吾宁忘邪。
武宗让踰三四。
位当九五。
出潜离隐。
跃泉在天。
扬八彩于眉。
挺二肘于汤臂。
故外则上公列辟。
内则常侍贵人
咸愿拟议形容。
依稀彩饰。
公搢圭归美。
吮墨摛词。
咏日月之光华。
知天者之事也。
赞乾坤之易简。
作易者之事乎。
公于是有圣容之赞。
天宝季年。
物丰时泰。
骨鲠者慕偃武
肉食者效晋清谈。
豕不豮牙。
虿因摇尾。
氛兴燕易。
狩巴梁。
九十年銮辂不东。
三千里华戎遂隔。
日者上元降鉴。
元圣恢奇。
遂于首乱之邦。
先有纳忠之帅。
复我疆理。
平我雠仇。
负羽蒙轮。
巳闻于深入。
赤茀邪幅。
将事于骏奔。
陈万贿以展仪。
备四旂而告捷。
仍愿于箕星之分。
巫闾之旁。
追琢贞珉。
彰灼来叶。
以文上请。
属意宗臣。
公乃更梦江毫。
重吞罗鸟。
町疃河济。
呼啸神祗。
述列圣之英猷。
答藩维之深恳。
既事包理乱。
思属安危。
不惟嵩岳降神。
固亦文星助彩。
螭蟠龟戴。
虫篆鸟章。
构思而君苗砚焚。
洒翰而元常笔阁。
公于是有幽州纪圣功之碑。
天街之北。
獯鬻攸居。
结以阏氏。
降我皇女。
奉春君娄敬尝为远使。
下杜人杨望长作画工。
乘以无年。
遂忘旧好。
分侦逻于瓯脱。
遣祭酹于蹛林。
俾我刁斗晨惊。
兜零夜设。
公乃上资宸断。
旁耀军谋。
心作灵台。
手为天马。
充国四夷之学。
此日方知。
薛公三策之徵。
他时未爽。
既而鬼钳飞辨。
邳石降筹。
不使郭闳。
仍谗于段颎
宁教李邑。
更毁于班超
势协声同。
火熸水灌。
遂得朝还贵主。
暮遁名王。
辖柳塞之归车。
复梅妆而向阙。
晋城赤狄。
丧帅归圭。
阏伯之弟兄。
景升之儿子。
将凭蜀阁。
欲恃吴钱。
姑务连鸡。
靡思缚虎。
既垂文诰。
尚有偫疑。
公乃挺身而进曰。
重耳在丧。
不闻利父
卫朔受贬。
祇以拒君。
今天井雄藩。
金桥故地。
跨摇河北
胁倚山东
岂可使明皇旧宫。
坐为污俗。
文宗外相。
行有匪人。
忠谋既陈。
上意旋定。
俄又埃昏晋水
雾塞唐郊。
懿公之东徙渡河。
纪侯之大去其国。
稽于时议。
惮在宿兵。
公又扬笏而言曰。
彼地则义师。
帅惟宗室。
乃元王勤商之邑。
后稷造周之邦。
瓜瓞具存。
堂构斯在。
苟亏策画。
不袭仇雠。
则是奖夙沙縳主之风。
冒顿射亲之俗。
武安君用钺。
坑卒四十一万。
齐桓公受胙。
立功一十二国。
今真将军为时而出。
诸侯代不乏人。
况其俗产代地之名驹。
富管涔之良璞。
有抱树辞荣之节。
有漆身报德之风邪。
蹑足以谋。
屈指而定。
谢安之围棋尚劫。
曹参之饮酒正酣。
适有军书。
果闻戎捷。
牛邯谢众。
丕豹出奔。
乐毅不归
邹阳巳去。
砥磨周钺
水淬郑刀。
万里来袁尚之头颅。
二冢葬蚩尤之肩髀。
何其纂立大效。
树建嘉绩。
若是之速与。
宗英可汗既畏王威。
遂闻请吏。
留犁径路。
对潼酪以知羞。
毳幕毡裘。
望衣冠而有慕。
大毕伯士之允。
呼韩单于之师。
或执玉而朝灵囿。
或解辫而拜甘泉。
并垂于册书。
彼明命。
百王共贯。
三代同规。
公于是奉命有讨北狄之诏。
上党之制。
谕回鹘之命五。
坚昆之书四。
每牙管既拔。
芝泥将乾。
上辄曰。
尔有独断。
朕无疑谋。
固俟沃心。
可不假手。
公亦分阴可就。
落简如飞。
故每有急宣。
关于密画。
内庭外制
皆不与闻。
此又岂可与美洞箫而讽于后庭。
闻子虚而嗟不同世者。
论功而校德邪。
其有势切疾雷。
机难终日。
属宣室未召。
武帐不开。
公莫暇昌言。
且陈密疏。
贾太傅之忧国。
固动深诚。
山吏部之论兵。
讵因夙习。
凡所奏御。
罕或依违。
武宗下武重光。
崇名再易。
公又观图东序
按牒西昆。
率亿兆归心。
列公卿定议。
以一十四字。
垂百千万年。
藻缛辞华。
铺舒名实。
晋于玉检瑶绳之内。
平勃于绿畴谗鼎之间。
方将命礼官
召儒者。
访匡衡后土之议。
采公玉明堂之图。
考肆觐之礼于梁生。
取封禅之书于犬子。
尽皇王之盛事。
极臣子之殊功。
而轩鼎将成。
禹书就掩。
然犹进先尝之药。
献高手之医。
藏周旦请代之书。
汉宣易名之义。
作为大诰。
祈于昊天。
始终一朝。
绍续九德。
其功伐也既如彼。
其制作也又如此。
故合诏诰奏议碑赞等。
凡一帙一十五卷。
辄署曰会昌一品集云。
纪年。
追圣德也。
书位。
旌官业也。
不言制集。
崇论道也。
惟公字文饶
姓李氏
赵郡人
盖大昴中邱。
有风雨翕张之气。
丛台高邑
有山河隐轸之灵。
萃于直躬。
庆是全德。
许靖廊庙之器。
黄宪师表之姿。
何晏神仙。
叔夜龙凤。
宋玉閒丽。
王衍白皙。
马援之眉宇。
卢植之音声。
此其妙水镜而为言。
托丹青而为裕。
至于好礼不倦。
用和为贵。
敬一人而取悦。
谦三位而无咎。
意以默识。
确乎寡辞。
车匠胡奴。
罔迷于半面。
背碑覆局。
无俟于专心。
聿成俭训。
不有长物。
昔犹卑官。
端坐心斋。
江革谢朓之旧襦。
便为卧具。
周正得袁宪之谈柄。
常在讲筵
五车自娱。
三箧能识。
丽则孔门之赋。
清新邺下之诗。
重以多能。
推于小学
王子敬之隶法遒媚。
皇休明之草势沉著。
异时相逼。
当代罕俦。
不妄过人。
慎于取友。
齐名者少。
愿侨札交贶者稀。
故能应是昌时
媚于天子。
章皇极。
燮理元穹。
烛耀家声。
粉饰国史。
侔帝典之灏灏噩噩。
尊王道之荡荡平平。
而又不节怨嗟。
知进忧亢。
张良称多病。
王充方务颐神。
颍阳之善田。
好畤之巨产。
何曾之食既去。
虞悰之鲊方尝。
忧其厚味。
有爽和气。
肴蓛无在。
琴鹤有馀。
成万古之良相。
为一代之高士。
繄尔来者。
景山仰之。
某昔在左曹
每事先帝。
虽诡词望利
不接于话言。
而深义约文。
庶归于风采。
代天之言既集。
蟠地之乐难忘。
盖属才华。
用为序引。
邹衍之迂怪。
将颍严之浅近。
忽焉承命。
何所措辞。
五岭幽遐。
八桂森爽。
莫逢博约。
宁遇切磋。
处无价之场。
率然占
登不枯之岸。
粗尔论珠。
虽常有意焉。
亦不知量也。
某叩头再拜上。